财新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从6月的51.3的三个月高点下降至2025年7月的50.8。尽管扩张速度放缓,但这标志着私营部门增长连续第二个月,主要受服务业推动,而制造业产出则出现收缩。出口销售下降,受外部需求疲软影响,但总体新业务从6月份反弹,增长在各个行业广泛分布。就业增长主要由服务提供商带动,商业信心略有改善。在价格方面,输入成本以八个月来最快速度上涨,但企业继续降低产出价格,表明利润空间受到压力。

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从2025年6月的51.30点下降至7月的50.80点。 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自2013年至2025年平均为51.34点,2020年11月达到57.50点的历史最高水平,2020年2月达到27.50点的历史最低水平。

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从2025年6月的51.30点下降至7月的50.80点。 根据Trading Economics的全球宏观模型和分析师预期,中国综合PMI预计在本季度末达到50.80点。从长期来看,根据我们的计量经济模型,中国综合PMI预计在2026年约为50.40点,2027年约为50.60点。



近期数据 前次数据 单位 参考日期
经营状况指数 47.70 49.30 Jul 2025
国家统计局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 49.30 49.70 Jul 2025
工业产能利用率 74.00 74.10 % Jun 2025
乘用车产量 2591.00 2794000.00 单位 Jul 2025
乘用车销售 1826000.00 2084000.00 单位 Jul 2025
水泥生产 14557.30 15547.30 十万吨 Jul 2025
库存变化 10002.90 8740.00 人民币 - 百 - 百万 Dec 2024
综合领先指标 100.26 100.26 Jun 2025
工业利润(年初至今)同比增长 3436500.00 2720430.00 人民币 - 百万 Jun 2025
腐败指数 43.00 42.00 Dec 2024
腐败排名 76.00 76.00 Dec 2024
电力生产 926720.00 796290.00 吉瓦小时 Jul 2025
工业生产(年) 5.70 6.80 % Jul 2025
工业生产(月度) 0.38 0.50 % Jul 2025
领先经济指标 148.60 148.90 Jun 2025
制造业生产(年) 6.20 7.40 % Jul 2025
矿业生产 5.00 6.10 % Jul 2025
新订单指数 49.40 50.20 Jul 2025
钢铁生产 83200.00 86600.00 千吨 Jun 2025
汽车销售(年度) 2593000.00 2904000.00 单位 Jul 2025

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
在中国,财新中国综合产出指数追踪私营部门活动的商业趋势,根据从约400家公司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。该指数追踪销售、新订单、就业、库存和价格等变量。指数数值超过50表示商业活动扩张,低于50则表示整体下降。

新闻
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从3个月高点下滑
财新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从6月的51.3的三个月高点下降至2025年7月的50.8。尽管扩张速度放缓,但这标志着私营部门增长连续第二个月,主要受服务业推动,而制造业产出则出现收缩。出口销售下降,受外部需求疲软影响,但总体新业务从6月份反弹,增长在各个行业广泛分布。就业增长主要由服务提供商带动,商业信心略有改善。在价格方面,输入成本以八个月来最快速度上涨,但企业继续降低产出价格,表明利润空间受到压力。
2025-08-05
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达到3个月高点
2025年6月,财新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从上个月的49.6上升至51.3,创下自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。基础数据显示,制造业生产的重新增长抵消了服务业活动增长的放缓。尽管出口持续疲软,但新业务出现增长。然而,裁员仍在持续,导致一年来积压工作量最快增长。在价格方面,平均进口成本略有下降,这是连续两个月增长后的第一次下降。企业将这些节省成本转嫁给客户,以促进销售,导致平均销售价格下降幅度达两年多来最大。与此同时,商业信心略微下降。
2025-07-03
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降至2-1/2年低点
2025年5月,财新中国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(PMI)从上个月的51.1下降至49.6,标志着自2022年12月以来私营部门活动首次出现收缩。尽管服务业略有上升,但制造业的大幅下滑拖累了整体指数。新订单再次收缩,外国需求在两个领域均持续疲弱。由于制造业裁员,就业略有下降,而工作积压自一月以来首次减少。在价格方面,输入成本通胀有所缓解,但产出价格持续下跌,收费下降速度为两年来最陡。财新洞察集团高级经济学家王哲博士表示:“与前期相比,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显著加剧。”他补充说,需要进一步评估以往的刺激消费措施的有效性,并应根据当前经济状况制定后续政策。
2025-06-05